2)第1615章 中国重卡_逆流198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计路线开始进入国内,尤其是日产五十铃,三菱,扶桑等。

  解放了第3代,CA150P5吨级平头载货车正式引进了30的T850系列的驾驶室,这款车最早是在青岛解放厂下线的,自此解放实现了卡车的平头化和柴油化。

  不过在90年代,中国国产卡车中的中卡和中重卡销量不断上升,但是重型卡车却遇冷,不同于东风,解放这一时期的名声大噪,中国的重型车企业的日子多少有些难过。

  因为当时国内经济不断发展,许多人靠买车跑运输致富,所以对于8吨到10吨的载货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,然而10吨以上的重卡因为价格昂贵,日常维护保养也比较麻烦,所以说在国内基本没什么销量,存在感严重不足。

  而且国产的重卡质量也不太好,80年代中期的时候从国外引进过相关的技术,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斯太尔。

  斯太尔技术在当时处于国际20世纪70年代末,80年代初的水平,这种技术的引进被当时中国重卡行业弥补了空缺,随后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开始对斯太尔技术进行吸收融合,国产化,自主研发和创新等各个阶段。

  1986年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成立之后,先后组织了三次图纸,明细表的吸收消化和中文化工作,这些图纸的中文化保证了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批量出售的要求,使斯太尔技术很快就辐射到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载重汽车生产厂和相关科研单位,并将斯太尔打造成了国内先进的重型车产品平台。

  在1989年6月,国内的第1台国产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南汽车总厂下线。

  不过最初生产的国产斯太尔卡车质量却不是太好,尤其是发动机的问题比较多,启动时间稍长不良的操作习惯以及水和潮气的侵入,很容易就能造成发动机的损坏,甚至整车的报废,在可靠性方面,远不如东风和解放生产的中重卡那样价格低廉可靠,也正是因为如此,初期国产斯太尔的销量非常少。

  另一个大众型车生产企业长征汽车制造厂在80年代引进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脱拉技术,由于产量比较小,车辆成本高,一直没有形成比较大的市场规模,所以最终项目被取消,工厂在2000年后也破产倒闭。

  而这对段云来说是个机会。

  在这次国内第2代军用汽车的招标中,被划分为了0.5T1.5T,3.5T,5T和7T,以及12T6个吨级的基础型车,而这其中12T重型卡车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,以斯太尔重型汽车的可靠性来说,根本无法达到部队采购的要求。

  至于说其他的中卡轻卡和中重卡车,这是东风和解放两大汽车军企的蛋糕,只要这两家能拿出合适的方案,段云是根本没有机会中标的。

  而重型卡车方面,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生产的重型卡车技术实力薄弱,如果段云能够成功引进国外重卡生产线,并且有大量擅长研发重型卡车的苏联汽车工程师的话,那么中标的可能性会很大。

  而在引进国外重卡生产线方面,段云把目标放在了欧洲重卡巨头沃尔沃集团身上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